杀虫双18%是一种沙蚕毒类神经毒剂,属于中等毒性杀虫剂(部分产品标注为低毒)。其有效成分为18%的杀虫双(bisultap),通过触杀、胃毒及内吸传导作用发挥药效——昆虫接触或取食药剂后,会出现行动迟缓、停止发育、虫体软化等症状,最终瘫痪死亡。
该产品的核心优势在于强内吸性:能被作物根、叶快速吸收,并在1天内传导至植株各部位,对钻蛀性害虫(如螟虫)具有独特防控效果。同时,其药效发挥较慢,但持效期较长(约7-15天),适合长期保护作物。
杀虫双18%对鳞翅目害虫(如螟虫、菜青虫、小菜蛾)及部分同翅目、鞘翅目害虫具有高效防效,具体应用如下:
| 作物类型 | 防治对象 | 18%杀虫双水剂用量(每亩) | 施药方式 |
|---|---|---|---|
| 水稻 | 二化螟、三化螟、大螟 | 200-250毫升 | 喷雾(重点喷稻基部) |
| 水稻 | 稻纵卷叶螟、稻苞虫 | 150-200毫升 | 喷雾(1-2龄幼虫期) |
| 蔬菜 | 菜青虫、小菜蛾 | 100-150毫升 | 喷雾(避开高温) |
| 果树(柑橘) | 潜叶蛾、达摩凤蝶 | 150-220毫升 | 喷雾(树冠全覆盖) |
| 甘蔗 | 苗期条螟、大螟 | 300-350毫升 | 淋浇(根部土壤) |
注:具体用量需根据作物生长阶段、害虫龄期及气候条件调整,如夏季高温时蔬菜用药量需减半。
1.
施药时机:
•优先在害虫卵孵盛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(如螟虫1-2龄、菜青虫3龄前),此时害虫抗性最低,药效最佳。
•水稻螟虫需在分蘖期至孕穗期施药,重点保护稻茎;蔬菜害虫需在叶片展开后施药,避免药液接触嫩芽。
2.
兑水比例:
•水稻:每亩用18%杀虫双水剂200-250毫升,兑水50-60公斤(背负式喷雾器);机动喷雾器可减至30-40公斤。
•蔬菜:每亩用100-150毫升,兑水40-50公斤(叶菜类需稀释至500倍以上,避免药害)。
•果树:成年树每棵用30-50毫升,兑水15-20公斤(1:500比例);幼树减半。
•夏季高温(>35℃)时,需额外增加10%-20%水量,防止药液浓缩伤苗。
3.
注意事项:
•毒性与防护:对蚕、蜜蜂、鱼类及水生生物有毒,施药期间需远离桑园、蜂场及水源;避免药液漂移至邻近敏感作物(如白菜、甘蓝)。
•药害规避:夏季高温时不宜对蔬菜幼苗施药(易导致叶片卷曲);马铃薯、豆类、棉花等作物对杀虫双敏感,需避免漂移。
•抗性管理: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虫剂(如氯虫苯甲酰胺、阿维菌素)轮换使用,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。
•安全间隔期:水稻早稻7天、晚稻15天;蔬菜施药后7天内禁止采收。
杀虫双18%作为高效、广谱、低残留的杀虫剂,尤其适合水稻、蔬菜等作物的鳞翅目害虫防控。其强内吸性与持效期长的特点,使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常用工具。但需注意,使用时需严格遵循说明书,避免药害及环境影响。
随着农业绿色转型,未来杀虫双18%可能与生物农药(如苏云金杆菌)复配,进一步提升安全性与防效,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。